长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2022.04.07】本轮长春市疫情防控工作第27场新闻发布会实录

2022年04月07日16:15  来源:长春新闻发布
【字体: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姜元生

  大家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长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50场新闻发布会,也是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召开的第27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长春市政协副主席、市卫健委负责人秦海涛先生,他将向大家介绍我市疫情防控工作相关情况,共同出席发布会的还有长春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李林峰先生,他将就大家关心的备春耕方面的问题答记者问。

  秦海涛:

  首先通报长春市疫情情况。

  4月6日0-24时,全市新增本地确诊病例766例(含50例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其中宽城区233例、绿园区144例、朝阳区107例、经开区56例、二道区52例、南关区48例、长春新区46例、净月区30例、九台区25例、汽开区15例、德惠市5例、公主岭市2例、农安县2例、榆树市1例。

  新增本地无症状感染者1423例,其中宽城区388例、经开区250例、绿园区209例、南关区204例、朝阳区85例、九台区85例、长春新区60例、二道区58例、净月区50例、汽开区23例、德惠市8例、榆树市2例、公主岭市1例。

  截至4月6日24时,全市累计报告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2187例,无症状感染者13616例。以上感染者均已转至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对以上人员的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均已开展追踪排查,并落实管控措施。

  昨天,我市共有743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解除隔离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599名。

  我先简要介绍一下近几天的工作进展情况:

  通过3日、5日、7日连续开展3轮精准覆盖的核酸检测,应检尽检,摸清底数;将筛查出来的阳性人员及时收治,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快速流调密接、次密接人员,应隔尽隔,日结日清。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全力做到清空、抗原自测、核酸检测、转运“四同时”,做到流调、消杀、隔离、封控“四同时”,对不同人群实行分层全覆盖中药干预。目前,3日、5日的前两轮核酸检测工作已完成,采用的是“重点县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的检测策略,重点检测了7日内有新增阳性人员的社区和村屯,检测了工地人员、保供人员、志愿者、下沉干部、一线干警、物流人员等6类重点人群。4月7日12时,我们启动了新一轮核酸检测,本轮检测将采用“核酸+抗原”的方式进行检测,实现全市人口全覆盖,预计检测工作在4月8日12时结束。

  近期,我市新增核酸阳性感染者数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周边县(市)区感染者数量明显下降,除集中隔离外的社会面新增感染者数量大幅下降,社区传播风险也明显下降。4月6日,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区社会面新增感染者均为个位数,公主岭市、双阳区社会面无新增感染者,基本达到社会面清零的阶段性目标。主城区日新增核酸阳性感染者主要分布在宽城区、绿园区和经开区,其他县区疫情形势有所好转。全市疫情防控已进入关键阶段,但总体形势仍然复杂严峻,距离全域解封仍需时间,需要更艰苦的努力,需要更细致、更系统、更务实、更精准的措施。鉴于不同县(市)区疫情传播风险存在差异,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市拟在全市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工作策略,按照由外而内、梯次推进的原则,逐步推进社会面动态清零。

  下一步,对双阳区、公主岭市、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符合条件的地区解除提级管控措施,其中农安县合隆镇,榆树市县城、大岭镇、于家镇、五棵树镇,德惠市县城、布海镇、朱城子镇继续按提级管控政策执行;其他乡镇新增阳性人员不满14天的,以自然屯、小区为单位,继续实施封控管理措施;近14天无疫情的乡镇,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封闭管理,严格落实外来人员排查管控措施。

  九台区将组织人员对各乡镇疫情现状进行评估,对近14天内未检出核酸阳性、全域为低风险区的乡镇,调低管控级别,有序恢复生产生活。

  对莲花山区、中韩示范区解除提级管控措施,新增阳性人员不满14天的,以自然屯、小区为单位,继续实施封控管理措施。其他区域要实施封闭管理,强化进出口管控。

  我市周边县(市)区是农业生产主要区域,其中榆树市、公主岭市、农安县、德惠市位居“全国十大产粮县”前列,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目前已进入农时,将这些县(市)区有序解除封控状态,有效释放农业从业人员备春耕,能够确保不误农时、农业生产不受影响。我们将按照精准防控、分类施策、动态调整原则,从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社区联防联控机制、恢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满足备春耕生产需要等方面实施差异化防控策略,科学做好保障春耕生产预案,引导农民错峰出行、有序下田、分片耕作、严禁聚集,最大限度防止疫情反弹的同时,逐步恢复群众生产生活。

  今天上午,长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向社会公布了第四批60个“无疫小区”名单,全市目前有244个“无疫小区”。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巩固成果,科学论证评估,动态管理,逐步扩大范围,为全域社会面动态清零积累条件和信心。

  守望都市记者:在基本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的县(市)区,人员是否可以自由流动?

  秦海涛

  在国家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吉林工作组的指导下,我们科学制定了社区防控区域解封的方案,对每个区域认真分析研判,达到解除条件的,经评估后,实施有序解封。

  解封不解防,各县(市)区制定了解封后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人员流动管控办法,细化了具体举措。解封地区仍将以乡镇(社区)为单位,实施封闭管理,严格限制流动范围,加大对外来人员排查管控,原则上禁止高风险区域人群到低风险地区。所有解封区域不允许举办聚集性活动,不允许举办跨村活动。此外,我们还开辟了农民返乡春耕绿色通道,明确提出了返乡条件和返乡后管控措施,解封村屯可以积极探索错时作业等差异化措施,有序安排春耕事务,避免人员聚集。

  在此,也提醒广大市民做好个人防护,正确认识当前疫情形势,支持疫情防控要求,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记者:受疫情防控影响,我市在做好滞留在长春的农民返乡春耕工作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李林峰

  当前,备春耕生产进入了关键时期。作为农业大市,保障滞留长春市区农民顺利返乡从事春耕生产,是备春耕工作的重要一环。我们制定了《关于做好滞留长春市区农民返乡春耕的紧急通知》和实施方案,明确了符合返乡的四个条件:一是居住在封控区内的农民,所在楼栋近7日无新增病例,且其不属于密接、次密接人员,近7日内至少有3次以上核酸检测为阴性,持48小时以内核酸阴性证明,返乡当日抗原检测阴性。二是居住在管控区内的农民,不属于密接、次密接人员,近7日内居家隔离,持48小时以内核酸阴性证明,返乡当日抗原检测阴性。三是居住在防范区内的农民,持48小时以内核酸阴性证明,返乡当日抗原检测阴性。四是在企业、工地等闭环管理的农民,所在企业、工地等7日内未发生过疫情,近7日内至少有3次以上核酸检测为阴性,持48小时以内核酸阴性证明,返乡当日抗原检测阴性。明确了申报程序:一是4月8日17时前,滞留在长春市区的农民本人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向居住地或工作地所在社区提出返乡申请,社区负责对农民返乡条件进行审核并填写《长春市区返乡农民登记表》。二是农民居住地或工作地所在社区对符合返乡条件的农民信息进行统计,逐级上报到区农业农村部门,区农业农村部门以县(市)区为单位,对返乡农民进行分区域汇总(对长春市辖区范围外的,以市(州)为单位汇总),推送至市备春耕工作组。三是市备春耕工作组将返乡人员信息推送给目的地相关市(州)和县(市)区。目的地市(州)和县(市)区负责组织车辆到指定集中转运点将返乡人员点对点接回。

  目前,市区申请返乡农民人数16197人,其中,往市域县(市)区返乡10517人,往省内其他市州返乡5680人;其中自行返乡7858人,集中接送8339人。我们一是采取三段式、点对点接运。城区根据返乡人数,设置集合点,社区将返乡农民送到集合点后,由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接运到集中转运点,相关县(市)区或市州在高速口点对点将返乡农民接回到家中。二是周密做好相关准备。市里对转运程序、车辆安排、交通保障、市县对接等重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同时为每位返乡农民免费发放3个抗原检测试剂盒,将于4月9日开始有序启动返乡农民转运工作,努力做到应返尽返、应放尽放、应管尽管。

  长春日报记者: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在备春耕技术指导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林峰

  推广和集成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是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手段。今年我们结合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灵活施策,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新品种推广上下功夫。下发了《2022年长春市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指导意见》,主推优迪919、瑞普909等20个玉米品种,吉农大667、吉粳816等10个水稻品种,吉育47、长农35等10个大豆品种。这些品种抗病、抗逆性好,非常适合我市农业自然条件。二是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上下功夫。下发了《2022年长春市旱田备春耕生产技术要点》,就旱田播种的及早整地、种子处理、播种时机、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提出了明确的技术指导措施。下发了《关于当前疫情防控期间保障水稻育苗生产的指导意见》,指导基层抓准水稻育苗时机,切实抓好扣棚、水稻泡种、苗床整地、机械检修等重要环节。三是在培训指导模式创新上下功夫。疫情发生前,全市共举办线下各级、各类培训班643期,完成培训6.12万人。疫情发生后,改为线上培训,开展“云课堂”,市里组织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围绕全市重点推广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录制小视频72个,通过微信等方式发给农技人员、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大户,并开展专家线上咨询服务,有的地方还开展了电视讲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我们将继续加大农业技术的指导推广力度,为粮食稳产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马俊华、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