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2022.04.25】本轮长春市疫情防控工作第45场(总第68场)新闻发布会实录

2022年04月25日16:44  来源:长春新闻发布
【字体:

发布会视频

  市委宣传部 市政府新闻办 新闻发布处处长 吴军

  大家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长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68场新闻发布会,也是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召开的第45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长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张晶女士,长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咏刚先生,他们将通报我市疫情防控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张晶:

  首先通报长春市疫情情况。

  4月24日0-24时,全市新增本地确诊病例74例(含39例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新增本地无症状感染者 89例,以上人员均在隔离管控中发现。

  4月24日0-24时,我市新增治愈出院确诊病例362例,新增解除隔离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532例。

  昨日,全市1个区域降为中风险区、5个区域降为低风险区。现有高风险地区1个,中风险地区14个。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果,逐步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按照“解封不解防”的原则,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继续坚持分区分级管控模式、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精准管控,不断提高疫情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广大市民朋友要不断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切实履行起“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不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习惯,尽可能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共同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张咏刚: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市人社局参与本轮疫情防控和支持市场主体纾困、援企稳岗、稳定就业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疫情发生以来,长春市人社局全面落实《吉林省人社领域全力支持抗击新冠疫情若干政策措施》要求,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与全力推动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工作中发挥人社作用。

  一是闻令而动全力应对。长春市人社局在市里统一组织下,先后选派局系统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7批269人奔赴宽城、绿园、南关3个区、10个街道、21个社区参加抗疫工作。全市实行提级管控后,动员局系统干部职工527人就近到社区、物业报到,累计提供志愿服务5000余次。同时,积极加强全市技工院校管理,组织域内31所院校829名教师参与防控工作,确保学生健康安全。

  二是协助对口方舱医院管理工作。抽调4名局级领导干部参与方舱医院建设专班工作,负责协助保障通源医院、公主岭方舱医院运行。3月25日,协助参与开展长春市技师学院改建方舱医院建设项目,连续5个昼夜施工完成7个舱体、4万平方米工程建设,设置床位2346张。

  三是服务重点企业纾困解难。实施“想就业找人社、缺人才找人社”服务直通车活动,建立了24小时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组织269名“人社服务专员”,对口服务全市79户重点企业,5822户“四上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用工、服务、政策落实等各类问题893个,帮助解决用工1.3万人。

  四是减轻企业用工成本。落实“降、返、延、补”等措施,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偿还创业担保贷款有困难的予以展期,对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用人单位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年初以来,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72万元,补贴利息20.49万元。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开展公共卫生辅助服务人员线上职业技能培训38263人次。

  五是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服务企业大调研活动,多渠道收集企业用工需求,建立需求台账。通过“96885吉人在线”“智慧人社”等各类网络平台及时推送企业招聘信息。目前已组织线上招聘43场,帮助2537家用人单位发布招聘职位4058个,岗位需求21043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稳就业惠民生政策服务尽快落地落实,全力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一是持续开展不间断就业服务。依托全市各级人社线上服务平台,结合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招聘等系列活动,开展常态化网上招聘求职服务。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在做好安全防控基础上,适时有序组织恢复线下招聘活动,鼓励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职业介绍服务,支持共享用工,积极缓解短期结构性就业矛盾。

  二是强化惠企政策落实落地。制定政策清单,以“打包”形式,积极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坚持专人专班制度,统筹政府和市场两方力量,为重点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将梳理汇总后的政策、服务措施等按照企业所属产业、行业等“一企一策”“一对一”送政策、送岗位、送人才、送技能、送指导。

  三是全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留长工程”,建立覆盖全市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加快推进外出务工,多渠道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采取“一对一”包保、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兜底保障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四是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增强职业技能培训供给能力,结合生产条件和实际需要,支持各类企业广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按照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工作实绩,给予相应的待遇,提高薪资水平,建立人、岗、薪相适应的薪酬体系和薪酬增长机制,形成引才留才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五是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畅通线上举报投诉渠道,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鼓励协商处理工资待遇问题,延长工伤认定申请时限,加强劳动仲裁服务,统筹做好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加强劳动关系属地化源头治理,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守望都市记者:刚才提到人社部门实施了“降、返、延、补”等措施,请介绍一下具体内容。

  张咏刚

  减轻企业用工成本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延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至2023年4月30日。

  二是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2022年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其中,服务业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提高到60%以上。

  三是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发放最高400万和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对于受疫情影响导致偿还创业担保贷款困难的企业及个人创业者予以展期,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展期期间内不再享受财政贴息。

  四是对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分别给予最多3年和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香港商报记者:接下来人社部门将采取哪些举措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张咏刚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以官方网站、校园网为基础,着力发挥网络平台的重要作用,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留长工程”,实现高校毕业生快速就业、精准就业、高质量就业。

  一、大力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

  一是强化政策性岗位开发。发挥市、县(市)区和开发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基层就业服务项目;加大国有企业岗位开发力度,吸引各类人才留长就业;强化就业见习政策保障,在本市就业见习单位参加见习的人员,因疫情管控导致缺勤、暂时中断等,见习期限及生活费顺延。二是聚焦“1+6”产业链提供人才服务,征集高校毕业生岗位需求。联合市中小企业人才创业指导中心、前程无忧,启动长春市“助企抗疫,惠企引才”公益性网络招聘月活动,通过共享云平台,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三是加强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服务,政策性鼓励和引导企业充分吸纳高校毕业生。省市区人社部门联动,依托“政校企”联合体,民营人力资源中介公司、企业行业联盟等共同发力,“点对点”为企业和高校牵线搭桥。

  二、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健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与驻长43所高校建立“链接”,实现公共服务“进校园”,逐步实现招聘求职、人才分类评价、“政策包”、档案接转等服务“云”办理。二是推进“2个基地”建设。依托长春人才市场建设高校毕业生留长就业岗位对接基地,搭建“吉人回乡”绿色通道;整合长春人才市场、中国长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社会实践基地,加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政策支持和鼓励引导。三是推进“3个一批”建设。建设一批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区级服务网点;一批省内其他地区高校来(留)长服务联络网点;一批就业见习基地企业服务网点,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和政策保障。

  三、广泛整合资源,开展系列宣传和招聘活动

  一是开展政策空中宣讲。利用省人社厅“96885吉人在线”,长春人才网,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政策和毕业生公共服务。二是启动“‘长’聚人才,2022毕业季网络招聘”活动。开展“就业岗位进校园”“政策宣讲进校园”“创业扶持进校园”“就业指导进校园”等“云”服务,促进本市优质企业与对口高校就业部门合作,开展远程招聘、合作、互访等。三是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系列“云”对接。疫情结束后将继续组织开展校园招聘和“学子创业,链接长春”促进大学生创业全链条系列服务,包括创业沙龙、创业指导、项目评估、创业融资等。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记者:人社部门将采取哪些举措促进农民工就业?

  张咏刚

  下一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实施“四个一批”工程来促进农民工就业。

  一是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的方式,协调相关部门搭建农民工返岗直通车,提供“家门到车门、车门到厂门”的就业服务,成规模、成批次组织低风险地区农村劳动力尽快返岗复工一批。

  二是持续开展线上招聘活动,大力推行网上面试、视频招聘,组织开展定向劳务协作,帮助企业新招录一批。

  三是深入挖掘本地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孵化基地、专业合作社等项目,开发就地就近岗位,鼓励吸纳一批。

  四是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大龄劳动力、残疾家庭劳动力和有重病患者家庭劳动力,继续发挥就业帮扶“星火站”、就业帮扶车间、就业帮扶基地作用,开发“三无”公益专岗,稳定就业一批。

(责编:马俊华、谢龙)